上海为什么出不了“著名企业家”(续二)
2009-07-19 15:50:31
-
摘要
青岛:孔孟后人的商业精神
在北方地缘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山东青岛的企业家集群。海尔、海信、 青岛啤酒、 澳柯玛 、 青岛双星(董事长汪海是全国第一届优秀企业家),都是闻名全国的大企业。2000年,电视台评选第一届CCTV年度经济人物,十个人中,青岛企业家就占了三席,分别是张瑞敏、周厚健和彭作义,这样的荣耀日后很少看见。
青岛企业家的身上积了历史的三层“地缘记忆”。
一是北方的豪迈之气。山东自古出大汉,吃大蒜,拉大车,唱大歌,长大个,一切都讲个大字,所以,山东容易出大企业家。
二是山东的好儒之风。邹鲁是儒家的发源地,这种气质很自然地渗透到商业的每一个方面,在内部管理上,特别容易形成“君君臣臣”的企业文化,对制造型企业尤为有利,在营销方面,山东人最善于制作打动人心的广告,能够把一切都说得天方地圆。
三是青岛的外向传统。此地为沿海城市,早年受德国、日本的半殖民统治,有独特的杂交文化,而且与日韩接近,成为产业梯级转移的最佳入让市场。与很多封闭、内敛的北方城市不同,青岛有开放的气质。
青岛企业家仿佛一群内外兼修、文武皆备的武士,在企业界独树一帜。
东北:黑土地为什么长不出大企业家?
在梳理百年企业史的时候,我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东三省,那么肥沃的黑土地,为什么没有长出几个大企业家?
说东北肥沃,不但是说土壤,而更是说经济。早在1920年代,张作霖、张良父子治理东北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沈阳的兵工厂是唯一能够自主制造飞机和卡车的大型军工企业,哈尔滨则是东北亚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据曲晓范在《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一书中的计算,1945年抗战结束时,全的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其他地区只占5%。东北工业规模不仅大于上海地区,甚至还超过日本本土,位居亚洲第一。
新建立后,东北仍是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东北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因而有了“共和国长子”的称号。
但是,东北从来没有出过大企业家。
道理似乎在于:从1920年代开始,东北经济就是以国有化为特征的,国有投资、国有经营、国有垄断,需要自由空气的企业家精神当然就被窒息掉了。所以,东北有最具纪律性的产业工人,能够出王进喜这样的铁人典型,可是却出不了企业家。
这样的“土质”已经形成将近百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国有企业生锈衰落,民间商业缺乏基因,昔日的优势陡然变成了“包袱”,因而造成经济长期徘徊不前。
用熊彼特和德鲁克的说法,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是自由的精神,二是创新的精神。在,哪块土地容易长企业家,只要看这两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