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七年七观
2009-09-25 10:11:13
-
摘要
EMBA网www.chinaemba.cn原创
2009年6月17日,学位办[2009](36)号文件发布了第二批32所有EMBA招生资质的院校名单,在全球经济衰退和共和国60年华诞的双重背景下,在EMBA经历了“七年之痒”之后,的EMBA教育进入了所谓的2.0时代(详情请参阅:http://institute.chinaemba.cn/wiki/2009/0727/1781.html)。主管部门选择在这个时间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市场释放,究竟会引起如何的反应?笔者认为,还需要基于对国内EMBA走过的七年历程的盘点。笔者拟从七个方面阐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EMBA教育的嬗变趋势,所谓“七观”。
一观:一批院校,面临挑战
国内第一批的EMBA院校经历了七年的品牌沉淀和资源积累,其运营模式已基本成熟,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国内EMBA品牌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诸如国外EMBA教育品牌和中外合作EMBA项目的挑战和竞争,此番再加之国内同业者的进入,虽然有品牌和资源的优势,第一批的EMBA院校已经感受到了较大的压力,而中欧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在国内的成功运作就是很好的说明。
二观:二批院校,抢滩北京
自6月份文件公布以来,目前已有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EMBA品牌陆续准备在北京设立教学机构,纷纷“试水”首都,抢占首都这个政治和文化的制高点,似乎在他们看来,只有把旗帜插在京城并占据一席之地,才能证明品牌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才能提升品牌的张力,才能证明品牌的认可度,才能从地方走向全国。
三观:营销人才,急剧短缺
由于EMBA这一群体自身客观的特殊性,再加上民间认为的“天价学费”,EMBA的招生自其诞生以来就面临营销人才的短缺问题。要说服这些成功人士和社会精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一定的话语平台,没有一定的个人积累和综合素质,EMBA的招生和营销对初入行者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其合作机构,都面临这方面的人才形短缺,同时,根据市场供需原理,EMBA营销人才的待遇也水涨船高。
四观:营销模式,至关重要
EMBA2.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EMBA教育领域也成了红色的海洋,在这个百舸争流、强手如林的领域里,营销模式的重要性变得举足轻重。在诸如电话营销、短信营销等传统招生和营销模式逐渐失灵的情境下,关系营销、会议营销甚至软文和博客营销等手段和方法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刺激着潜在客户的神经。而高等院校碍于体制和人才短缺等因素,在这方面就显得先天不足了。
五观:市场力量,低调彰显
虽然在政策上市场是不被准入的,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他们的生存似乎得到了默许。原本在夹缝中生存的市场力量,因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超强的市场敏感性、灵活性,从而获取了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进而其获利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相应的,其市场地位、话语能力和议价能力也得到了认可,他们甚至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高校制定市场战略和竞争策略,在某些方面行使一定的建议权。
六观:市场细分,渐成趋势
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EMBA教育领域的市场也越发呈现出细分的态势。从早期的房地产、金融、汽车等行业系统班,延伸到今天的医药、通信等领域,EMBA教育已经走过了坐享其成初级阶段,正在步入深入挖掘潜在资源的良性竞争时代。市场的细分,不进是对市场格局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也是对业内利益相关者者的再考察过程。
七观:价格竞争,或现端倪
自EMBA教育资源投放市场以来,其“天价学费”已招致众多的诟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品牌院校的涨价热潮。据笔者统计,目前的价格形成了以长江商学院52.8万为首的六大强势品牌,还包括中欧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另外还有25万到30之间的诸如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人民大学等知名品牌;再有就是20万到25万之间的以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为代表老牌学校;还有在价格在15万到20万之间的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2.0时代的到来,大多数新增院校的EMBA项目都报出了理性的价位,然而也有个别院校出于种种原因爆出了相对较低的价格,在笔者看来,在未来某一时间里,价格战似乎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
结束语:EMBA2.0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市场带来了机遇,而且也给品牌竞争带来了挑战。短期的矛盾似乎是如何解决生源不足和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更加值得主管部门和高校思考的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如何解决好EMBA品牌资源扩张和EMBA师资紧缺这一矛盾,因为,这一矛盾至少在短期内将是不可调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