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交大-理大合办MBA项目2024级2班《学术诚信与商业伦理》课程回顾
2025-08-07 18:05:50
-
摘要
本节《学术诚信与商业伦理》课程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学术研究中的诚信规范、商业运营中的伦理准则。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职业观和处理学术与商业事务的正当方式。
钟景明 博士
钟景明博士拥有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爱尔兰大学制药医学硕士和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她在跨国公司拥有超过26年的管理经验,包括10年以上跨国团队管理经验。钟博士领导的团队分布在亚太区的10个国家/地区。在加入制药企业之前,她还拥有4年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钟景明博士目前专注于学术诚信和商业伦理的教学,此外,她还做跨国文化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培训。
学术诚信是学术共同体存续的生命线,它以诚实、公正、严谨为核心,要求研究者如实呈现研究过程、尊重他人成果、拒绝数据篡改与成果剽窃。这种精神不仅是学者道德操守的体现,更是知识积累与创新的根基 —— 唯有基于真实的研究,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才能薪火相传。
钟景明博士在授课时强调学术不端的危害从未局限于个体:对研究者而言,造假如同透支学术生命的高利贷,终会因信誉崩塌而反噬自身;对机构而言,一次失信可能摧毁数十年积累的学术公信力;对整个社会来说,建立在谎言上的 “成果” 会误导政策制定与资源分配。钟景明博士的教学选择,正是通过身边事警醒学子:学术之路没有捷径,真实的研究哪怕微小,也比虚假的辉煌更有价值。这种自醒式教育,恰是培育学术诚信最生动的教材。
二、新技术引出的学术诚信问题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狂飙突进,在为学术研究注入动能的同时,也撕开了学术诚信的新裂口。当 AI 能一键生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框架,当图像编辑软件可 “优化” 实验结果,学术诚信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 —— 它不仅要求拒绝主观造假,更需警惕技术工具带来的 “无意识失真”。
使用 GenAI 工具的风险:
● GenAI 工具不是知识数据库,可能会生成存在安全漏洞、错误或使用非法库的代码。因为它们是语言机器,根据从大型数据集中学习到的模式预测下一个合理的单词或代码段。
● GenAI 模型学习的数据集可能有缺陷、有偏见,或包含不准确和局限性。这些模型的更新程度仅与它们所训练的数据一样,可能无法反映当前事件或趋势。
● GenAI 生成的文本并不总是事实正确的,可能包含虚假的引文和参考资料。它还可能包含攻击性材料或隐藏的抄袭,使用人类作者的文字和想法而没有适当的引用。
● GenAI 系统不道德,不知道生成攻击性、不准确或误导性内容是错误的。
● 使用 GenAI 生成图像或其他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时也存在侵犯版权的风险。
理大对使用生成人工智能 (GenAI) 工具(如 ChatGPT)作为教育中的积极和创造性力量持开放和前瞻性立场,并将此类使用纳入创新学习、教学和评估实践。理大在接受将新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同时,坚持学生必须在所有形式的评估中遵守高标准的学术诚信原则。《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术诚信政策适用于学生作业中使用 GenAI。根据上述立场,大学强调: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应适当承认学生作业中使用 GenAI(如允许)。
一是,强化学术规范教育。高校应将学术诚信纳入必修课,通过常数教授式的案例教学,用本校或行业内的真实案例解析数据篡改、成果剽窃等行为的后果,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明确学术红线。
二是,规范技术工具使用。明确 AI 写作工具的使用边界,要求研究者在成果中标注 AI 参与的环节;同时推广区块链存证技术,对实验数据、研究过程进行实时记录,确保可追溯性,减少技术滥用空间。
三是,完善学术监督机制。建立 “导师 - 同行 - 机构” 三层审核体系,导师需全程跟踪研究进展,同行评议引入双盲机制,机构定期对已发表成果进行抽查复核,形成常态化监督网络。
四是,培育敬畏真理的学术文化。通过学术论坛、科研分享会等形式,让研究者讲述真实研究中的挫折与突破,弱化 “唯论文” 评价导向,强调研究本身的价值,从思想根源上抵制不端行为。
五是,落实严格惩戒制度。制定明确的学术不端处理细则,对造假者实行 “一票否决”,不仅撤销相关成果、追回科研经费,更要将违规记录纳入学术诚信档案,形成 “一次失信、终身受限” 的威慑力。
四、商业伦理案例分析
在商业伦理课程的小组案例分享环节,各小组围绕 8 个典型案例展开深度剖析,分别是:《人工智能对学术诚信的挑战:如何防控“论文工厂”》;《伦理困境:智能驾驶汽车,谁对人的安全负责? 》;《利益冲突:安永为什么一再被罚?》; 《企业文化:大疆强制下班,员工为什么自愿内卷?》; 《计算风险:柯达的抉择,保住市场霸主还是推动技术革新?》 ;《危机管理:签约画家抄袭小红书?画廊该怎么办? 》;《文化差异:比亚迪巴西工人“被解救”事件》;《合规:阿斯利康高管被抓事件》。
通过辩证分析法揭示现象背后的伦理逻辑。同学们从技术、法律、文化、管理等多维度切入,结合课程所学的功利主义、义务论等理论框架,呈现了一场思维碰撞的盛宴。钟景明老师在点评中强调:"商业伦理的本质是在复杂利益关系中寻找动态平衡,辩证思维正是破解这种复杂性的关键工具。"
文章最后,感谢交大-理大合办MBA项目2024级2班的方雯同学对整体课程内容的细致梳理。
瞿磊
《明理·学术诚信与商业伦理》
诚不可欺信守约,
天地有常万物诀。
明说论教辨事理,
为人处世继绝学。
未见香港理工大学钟景明博士前,以为是位男老师。课堂相见,原是位经历丰富、学识渊博、知性优雅的女老师,且实际形象与我猜测的年龄有很大的冻龄反差,惊讶亦惊喜。
关于《学术诚信与商业伦理》课程的准备,钟景明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与充分的课堂交流讨论来阐释想要教授的内容,加上在世界级企业任职的经历和满满正能量的人生体会分享,让这堂课的理论多了灵动的因子而不显枯燥,让课堂的氛围始终能够抵抗夏日周末的倦怠。于我,接受到的不仅是关于学术态度的洗礼,更是关于人生一辈子需要遵循的天理伦常的探讨与启示。同学们的讨论依然热烈,八个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各显神通,数据详实、引用充分、观点明确、建议可取,制作还精美。MBA从来不缺能人,每一次的学习、报告和合作,让个人的“画像”越来越精致,让团队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学习的路上,有能力的人可以学快些,但“三人同行”必然让每个人都学得更多、可持续更久。
关于诗,与往常一样,藏着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也藏着有关老师信息的小心思,更想藏些美好希望与老师同学一起追寻。
罗仁玮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钟景明博士传授的《学术诚信与商业伦理》课程学习。钟博士上课谦逊而亲切,同时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职场经历以及生活感悟,光而不耀,静水流深,让人感佩。
钟博士的教学结构清晰,环环相扣,带领我们学习了学术诚信、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商业伦理学和企业出海挑战等课题,并最终以“AI²·EMBA”模型作为课程总结,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在每一章节中,钟博士不仅列举了实战案例、理论模型,还为匹配了相应的小组讨论案例。课前安排同学们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与思考,课中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同学们之间到的互动与交流,让我们从课前至课中对商业伦理、企业文化、合规经营等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思考与理解。最后钟博士分享了哈佛商学院的MBA誓言与我们共勉,这更是对我们的期许。
通过《学术诚信与商业伦理》的课程学习,我相信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我会努力恪守本真与准则,不断学习与自勉。
伍旭勤
在《学术诚信与商业伦理》课程中,老师通过8个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将抽象的伦理原则具象化为现实困境的决策推演,让我深刻体会到,伦理的本质并非非黑即白的对错判断,而是在复杂系统中平衡多方价值的动态实践。这8个案例带来两点核心启示,一是技术迭代正倒逼伦理体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建构,二者的协同进化已成为时代必然;二是企业伦理存在双重底线——合规是不可逾越的生存线,而诚信是支撑长远发展的生命线。
这门课程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应对未知伦理困境的思维罗盘。当技术革命不断撕裂旧秩序、商业竞争持续模糊价值边界时,唯有将诚信内化为行为本能,才能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自身的价值坐标。
未来无论身处学术研究还是商业实践领域,我都将以“做正确之事而非便捷之事”为信条,努力践行有原则的适应性伦理领导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坚守价值底线。
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于2002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批准证书编号:MOE61HK1A200203940。项目学制两年,每年招生150人。
经过20余年的精心运营,该项目的卓越品质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高度的声誉,目前已招收学生1755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