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课堂,链接未来 | 交大-理大合办MBA项目2024级2班香港研学之旅精彩回顾
2025-09-26 19:15:17
-
摘要
秋意渐浓,热情不减。2025年9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24级2班的同学们迎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特别课程”——前往香港理工大学进行深度参访研学。赴港研学,问道理工——同学们走出熟悉的教室,跨越地域,近距离感受国际名校的学术脉搏,与学术大咖面对面交流,收获满满!
一、初见理大:沉浸式体验国际校园氛围
周日上午,同学们准时集结在香港理工大学红磡校区门口。在理大优美的现代校园中,同学们体验了“一日理大人”,穿梭于充满设计感的建筑之间,感受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国际化气息。大家都忍不住拍照打卡,原来梦想中的国际化商科教育图景,正在交大与理大的深度合作中徐徐展开!
二、与大师对话:卢生江教授带来“干货”满满的思想盛宴
午餐后的学术交流环节,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学院实务教授、MBA项目副总监卢生江教授带来了学术讲座与交流。卢教授不仅是MBA项目的副总监,更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实战派”学者——从跨国公司CFO到上市企业副总裁,再回到讲堂,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商业教科书”。他的精彩分享为交大与理大合办MBA项目2024级2班的同学们构建起连接商业前沿与课堂的知识桥梁。
交流中,卢教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在企业财务、流程再造、IPO等领域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尤其在股票趋势分析模块,他结合近年市场波动案例,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分析框架转化为可理解的实战思路,让同学们对股票市场运行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在卢教授的分享结束后,交大-理大合办MBA项目2024级2班的王纲同学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带来了极具针对性的实战干货补充。最后,同学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纷纷就课程学习、职业转型、行业趋势等困惑踊跃提问。卢教授的解答既高屋建瓴,又非常“接地气”,笑声与掌声不断,现场秒变“头脑风暴现场”!
三、财务杠杆运用: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双刃剑
这次研学之旅,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参观。
我们收获了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拓宽了视野: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术文化和创新生态。
我们链接了人脉:与教授、同学之间的情谊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
一天的行程虽短,但留下的思考与启发却无比悠长。这次香港之行为我们MBA的学习生涯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期待下一次一起出发,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求知之路,永不止步!
文字作者 | 黄育蓉
排版 | 刘亦轩
出品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项目创业与投资实践教学基地
施雯
非常荣幸参加学校组织的参访活动,香港理工大学红磡的校区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展现出的精致与高效令人印象深刻。紧凑的校园布局、功能齐全的设施,无不彰显着对空间的极致利用。课堂上,卢教授分享了关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的讲解层层深入,从宏观经济分析到行业趋势,让我们明白投资绝非简单的买卖,而是基于深度研究和理性判断的决策过程。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人生,正如投资需要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人生也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基石,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认知高度。更重要的是,老师强调的“融入适合的圈子”与“把握机遇”让我深受启发。在参访中与师生的交流,正是拓展圈子、碰撞思想的过程。
优质的圈子能提供多元视角,而机遇往往藏于认知边界的突破与圈层的链接之中。这次参访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更是对人生成长路径的一次深刻思考。
王纲
维港的海风拂过脸颊,很远就看到香港理工大学红砖外墙的历史建筑群与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教学楼相映成趣,蔚为壮观。校园空间设计也令人称道,空中走廊连接各个教学楼,无障碍设施完善,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着大雨也不用雨伞,这种空间规划学校固定资产利用率极高,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律与合作精神。
卢生江教授带我们参观校园,理大从1937年发展到亚洲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以“开物成务,励学利民”的校训孕育出了无数创新成果与专业人才。参访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理大对应用型研究的重视。在设计专业我们目睹了同学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产品和解决方案。这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无缝连接,体现了理大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知识不应被困在象牙塔中,而应当走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我感受到了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短暂的参访让我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理大以其融合理论与实践、连接东方与西方、平衡传统与创新的教育模式,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下午卢生江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他对于资本市场的独特见解,从宏观、行业和技术分析各个角度洞察解析,收获颇丰,同学们在校园各处合影留念,结束时意犹未尽,离校时回望那些红砖建筑,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学术实力,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气质。这次参访如同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教育图景与人生可能性。